betway必威中文版
教通[20230220] 7号
关于2023年校教学能力大赛的通知
各学院:
为提高广大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和发展,增强立德树人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为省级、国家级教学大赛选拔和储备人才,经研究决定举办2023年学校教学能力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比赛要求
重点考察教学团队(3-4人)针对某门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达成评价目标、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
1.教学内容。一是基于标准体系。根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省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及核心课程标准要求,对接职业标准(规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优选国家及省规划教材,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拓展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体现“岗课赛证”融通,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培养等理念。二是突出课程思政。结合专业特点,做好课程思政的系统设计,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育人新要求,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三是体现技术进步。紧贴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充分体现产业发展新趋势、新业态、新模式,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体现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四是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实训教学内容应体现真实工作任务、项目及工作流程、过程等。
2.教学设计。一是坚持以生为本。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深入进行学情分析,全面组织因材施教,着力发展每位学生优势潜能。二是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明确、可行、合理,体现专业(课程)核心素养,突出关键能力、必备品质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三是科学创设情境。立足学生生活实际,真实工作任务、工作流程等合理创设学习情境、科学布置教学环境、积极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信心、满足学习需求、促进意义建构。四是创新教学模式。专业(技能)课程鼓励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模块化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倡导大单元主题教学,专业课程强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注重系统设计、结构呈现。
3.教学实施。一是精心组织课堂。遵循学生认知发展、技能形成、品德养成规律,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关注师生、生生的深度有效互动,收集教师教、学生学的行为信息,并根据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针对高职扩招生源和多元化教育教学需求,实施分层分类、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按照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教育教学要求,总结线上教学经验,精心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二是优化教学方法。现场授课精准、透彻,教学过程引人入胜,积极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灵活采取各类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方法。三是推进数字教学。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使课堂更具开放性、直观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选择性、泛在性及线上线下混合性等特征。专业(技能)课程应积极引入典型生产案例,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及配套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实训教学应运用虚拟仿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教师规范操作、有效示教,提高学生基于任务(项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促进深度学习。课堂上学生兴趣浓、热情高、参与广,学习主动,积极思考。学生乐学、善学、学会,不同层次学生均有发展,学生满意度高、获得感强。
4.教学评价。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一是改进评价方式。强化过程评价,改进结果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二是创新评价手段。鼓励依托线上平台和软件工具,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行为分析。三是注重评价效果。教学评价促进目标达成度高,体现教学评一致性,发挥评价导向、诊断和改进作用。
5.教学反思。一是深入反思。教学实施后应充分反思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过程中形成的经验与存在的不足,从具体问题分析中找到一般规律。二是注重教学循证。教师反思教学过程要遵循证据、有效分析,实现教学科学化,引导学生凭借证据开展反思性学习。三是注重提炼内化。总结在课程思政、素养教育、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从提炼教学经验中内化教学理论,做到设计理念、教学实施与育人成效的有机统一。
二、参赛对象
参赛对象应为职业院校教龄2年以上(含)的在职教师,学校正式聘用的企业兼职教师可按要求参加专业(技能)课程组的比赛。每个教学团队由实际承担参赛课程或相关课程教学(含实习指导)任务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结构合理,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取得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不少于1人;专业(技能)课程团队“双师型”教师占比50%以上。
1.公共基础课程组:参赛作品应为公共基础课程中不少于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2.专业课程一组:参赛作品应为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核心课程或专业拓展课程中不少于8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3.专业课程二组:参赛作品应为专业核心课程或专业拓展课程中不少于8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其中必须包含不少于3学时的实训教学内容。职业院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中的实习项目工作任务也可参赛。
四、材料要求
1.教学实施报告(纸质版一式五份,电子稿为pdf格式一份)
教学团队在完成教学设计和实施之后,撰写1份教学实施报告。报告应梳理总结参赛作品的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学习效果、反思改进等方面情况,突出重点和特色,中文字符控制在5000字以内,插入的佐证图表应有针对性、有效性,一般不超过12张。
2.教案(公共基础课6学时、专业课8学时,纸质版一式五份,电子稿为pdf格式一份)
教学团队根据提交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选取该课程在一个学期中符合规定的教学任务作为参赛作品(作品名称应为课程标准中具体、明确的模块、单元或任务),撰写实际使用的教案。教案应包括授课信息、任务目标、学情分析、活动安排、课后反思等教学基本要素,要求设计合理、重点突出、前后衔接、规范完整、详略得当,体现具体的教学内容、活动及安排(其内容占主要篇幅),能够有效指导教学活动的实施,课后对授课实效、存在不足、改进设想进行客观深入反思。原则上每份教案的教学内容不超过2学时,每份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不超过4学时。每件参赛作品的全部教案(无需附加其他内容)按序逐一标明序号,合并为一个文件提交。
五、比赛办法
1.前期抽签
每参赛队选拔代表参加抽签,确定参赛团队上场顺序(抽签时间另行通知)。
2.现场比赛
(1)参赛团队介绍教学实施报告,不超过6分钟(主要汇报参赛内容框架、教学活动设计、重大特色创新等内容)。
(2)参赛团队针对教案中的自选内容进行无学生教学展示,不超过6分钟(介绍教学实施报告的选手和进行无学生教学展示的选手不得为同一人)。
六、比赛时间和地点
1.比赛时间:3月18日(或19日)上午8:30(暂定,有特殊情况另行通知)。
2.比赛地点:知行楼C201。
七、比赛结果
学校将组织校内外专家评审,根据参赛作品材料和教学团队现场表现,确定比赛成绩,并设置奖项若干。在校级获奖作品中,选择前6名团队重点打造,并择优推荐作品参加省级比赛,其中公共基础课不少于2门,专业课程二组不少于3门。
八、材料递交
教学实施报告和教案请于3月15日前交至教务处203西,电子档发送至邮箱390346641@qq.com。
教务处
2023年2月20日
附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评分指标
一、公共基础课程组
指标 |
分 值 |
评价要素 |
目标 与 学情 |
20 |
1.符合新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要求,落实教育部颁布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标准有关要求,紧扣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安排,夯实学生科学文化基础,着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素养、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 2.教学目标表述明确、相互关联,重点突出、可评可测。 3.客观分析学生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特点、专业特性等,详实反映学生整体情况与个体差异,准确预判教学难点。 |
内容 与 策略 |
20 |
1.思政课程按照“八个相统一”要求扎实推进创优建设;其他课程注重落实课程思政要求,结合课程特点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2.教学内容落实公共基础课程课标,突出思想性、科学性、基础性、职业性和时代性,有效支撑教学目标的实现,内容选择科学严谨、容量适度,安排合理、衔接有序、结构清晰,符合层次定位。 3.教材选用、使用符合《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和要求,配套提供丰富、优质学习资源;教案完整、规范、简明、真实。 4.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教学过程系统优化,流程环节构思得当,技术应用预想合理,方法手段设计恰当,评价考核科学有效。 |
实施 与 成效 |
30 |
1.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先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反映日常教学实际。 2.按照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关注重点、难点的解决,能够针对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突出学生中心,实行因材施教。 3.教学环境真实,满足教学需要,教学活动开展有序,教学互动深入有效,教学气氛生动活泼,学生学有所得。 4.关注教与学行为数据采集,针对目标要求开展考核与评价。 5.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合理运用前沿信息技术、数字化教学资源、设施设备改造传统教学,提升学习效果、提高教学与管理成效。 |
教学 素养 |
15 |
1.展现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发挥教学团队协作优势;老中青传帮带效果显著。 2.教师课堂教学态度认真、严谨规范、表述清晰、亲和力强、仪态自然。 3.教学研究深入,学术功底扎实,参赛资料客观记载、真实反映、反思深刻;决赛现场展示聚焦主题、观点正确、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表达流畅。 |
特色 创新 |
15 |
1.在落实立德树人、文化素养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有行之有效的做法,能够调动学生全面深度参与,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 2.在落实国家教学标准、推进“三教”改革、运用信息技术等方面有特色、有创新。 3.具有较大借鉴和推广价值。 |
二、专业(技能)课程组
评价 指标 |
分 值 |
评价要素 |
目标 与 学情 |
20 |
1.适应新时代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符合教育部发布的专业教学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岗位实习标准等有关要求,涉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课程教学内容,还应对接有关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紧扣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培育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工程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 2.教学目标表述明确、相互关联,重点突出、可评可测。 3.客观分析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认知和实践能力、学习特点等,详实反映学生整体情况与个体差异,准确预判教学难点。 |
内容 与 策略 |
20 |
1.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2.教学内容落实课程标准,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职业,促进书证融通,有效支撑教学目标的实现,内容选择科学严谨、容量适度,安排合理、衔接有序、结构清晰,符合层次定位;实习实训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匹配,强化核心技术技能训练。 3.教材选用符合《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和要求,配套提供丰富、优质学习资源,鼓励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教案完整、规范、简明、真实。 4.教学设计合理,教学过程系统优化,流程环节构思得当,技术应用预想合理,方法手段设计恰当,评价考核科学有效,突出项目式、任务式、案例式、情境式等教学方式。 |
实施 与 成效 |
30 |
1.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先进,落实德技并修、工学结合,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反映日常教学实际。 2.按照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关注技术技能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能够针对学习和实践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突出学生中心,落实理实一体化,强调知行合一,实行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生源特点,体现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 3.教学环境真实,能够满足教学需要,教学活动安全有序,教学互动深入有效,教学气氛生动活泼,学生乐学、学会。 4.关注教与学行为数据采集,针对目标要求开展教学与实践的考核与评价。 5.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合理运用前沿信息技术、数字化资源、设施设备改造传统教学与实习实训,提升学习效果,提高教学与管理效能。 |
教学 素养 |
15 |
1.展现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师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发挥教学团队协作优势;老中青传帮带效果显著。 2.课堂教学态度认真、严谨规范、表述清晰、亲和力强、仪态自然。 3.实训教学讲解和操作配合恰当,规范娴熟、示范有效,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展现良好“双师”素养。 4.教学研究深入,学术功底扎实,参赛资料客观记载、真实反映、反思深刻;决赛现场展示聚焦主题、观点正确、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表达流畅。 |
特色 创新 |
15 |
1.在落实立德树人、德技并修,课程思政,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等方面有行之有效的做法,能够调动学生全面深度参与,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的明显提升。 2.在落实国家教学标准、推进“三教”改革、运用信息技术等方面有特色、有创新。 3.具有较大借鉴和推广价值。 |